阿棉围巾

Take it slow.

靖苏《停云》文评

《停云》算是看完了。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,作者很显然在古文和古代史领域极富造诣。非要说的话,应该是更擅长古代史一点。(笑)写法我能认出来,落笔春秋的技巧显然是非常精到的,非行家老手而不可为。然后虽然是坑吧但是其实也没什么大碍...毕竟也没剩多少章了。


然后《停云》最妙的地方其实不在文笔辞藻,佳作大多如是,高手过招是不看文笔的。道理很简单,既已是高手,文笔就是门槛,是标尺上的零刻度,是最低的那一关。跨过了这个门槛,这一项就不能拿来做比较了。停云最妙的地方在于条理清晰,张弛有度,起承转合都合理,内容也足够丰富充实,尤其前面两卷。这其实是不容易的。沈约说“夫志动于中而歌咏外发”,灵感和情感本就并蒂而生,而感情充沛有感情充沛的弊端,无感情不成文,感情多了难免理字稍缺,写长篇正剧又是偏偏缺不得理的,难处在于“抑情”。高潮部分要压着来,不能投入太大,从作者方面考虑,这是给自己留余地,使不江郎才尽;而从读者方面,高潮部分太多未必是好事,容易有情感上的疲劳。为什么近年来国产剧大卖情怀,掉眼泪的却少了?为什么狗血虐文一步一迭宕,却不再有人为之扪心了?道理是一样的。停云情理平衡就做得很好。这一点是难得的。


更难得之处在于,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,作者是在认真写文,以一种虔敬的,心无旁骛的姿态在下笔。别的不说,只一点,停云里几乎没有错别字,更无标点符号乱用。说起来简单,事实上如今十成里有九成是做不到的。引章据典皆有迹可循,我阅读的时候没有仔细研究每个典,但是看到的几乎都能立即想起出处,一遍扫下来是没有用错的。然后停云使用的也少有生僻典故,基本都是例典,前人文章里都沿用的,读者读起来并无龃龉隔阂。停云基本上就是一步一典的程度,作者单一个用典用得炉火纯青,典密而不失平易,这就是东窗老师的厉害之处。我产出基本上是写一段时间就会爬墙瞅瞅,满招损谦受益,想要有长足的进步,就必须不断地逃离舒适圈,到陌生而非完全陌生的领域去,而我自知才疏,笔下功夫尚在皮毛,断没有止步不前的道理,多走走看看,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多一分谦逊。东窗老师几年细心磋磨,其心不改,完全是以一个专业写作者的态度要求自己,难得。包括后面停云弃坑我也觉得合情合理,这是作者尊重作品的表现,捡拾不回当年的心境,纵写无益。月轮缺了一半,如果用白瓷去补,那才是毁坏了美感。


最后是“有度”。停云书写的感情是克制的,有度的。这才好。禁锢重重的封建背景下,互相尊重是前提,是感情越界的许可,没了这道许可,又怎能指望彼方会有陪你冲破锁链将世事人言置之度外的勇气,又何谈两心合一。写当时人,就无可避免顾及当时事,不是说非要发乎情止乎礼,而是落到笔端必须含蓄。停云中有好几处我是相当欣赏的,一是还未知根底之时,萧景琰向梅长苏表明倾慕之心。宗主回绝后,琰琰就采用了徐缓图之的态度。二是梅长苏问萧景琰背上鞭痕,看到这里我露出姨母笑,你看,一个细节,就让我们知道,这俩肯定是颠鸾倒凤不知天地为何物了。不然背上苔痕又怎会堂皇地看见?三是梅长苏劝谏萧景琰时,用卫灵公弥子瑕故,心意情势昭然若揭。还有就是景琰手的动作,温柔的,稳定的,不容推拒也不容质疑的。这一系下来,此中深情,朗朗昭昭。


大病初愈,太累,不多言了。权谋军战经史一应,都写得很妙的。然后番外不看也可以。不影响正文阅读)不是说写得不好,番外的话,比较缺憾的是其实东窗姐姐没有想好该怎么安排大梁宗庙事,代孕那部分我是不能接受的,要不还是随便路上捡一个,说是景琰亲生的罢。(允悲

评论(18)

热度(35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